《伤寒论》:开创了“医护结合”的医疗方法。张仲景强调在治疗期间,必须重视护理,同时强调护理的整体性,从而形成“医护结合”的护理学及“辨证施护”的法则。
《伤寒论》经过历代的发展,现在已不再是单纯的一部医书,若从它的内容与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、学术价值,以及历代医家研究者所取得的学术成就、现代对其研究的现状、成果来看,《伤寒论》在中医学中已形成一个独立的、完整的学科——“伤寒学”。
价格:每人188元
学完即可免费申领经典伤寒论专项结业证书
章节 | 六经病 | 80学时 |
---|---|---|
第 1 节 | 学通中医经典,领航护理职业,三分病七分养——陈明 | |
第 2 节 | 学习《伤寒论》的初心及张仲景其人 | |
第 3 节 | 《伤寒杂病论》的成书背景和历史沿革 | |
第 4 节 | 《伤寒论》的内容和贡献 | |
第 5 节 | 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| |
第 6 节 | 《伤寒论》的学习方法 | |
第 7 节 | 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| |
第 8 节 | 太阳病纲要 | |
第 9 节 | 太阳中风证治 | |
第 10 节 | 桂枝汤的适应症 | |
第 11 节 | 桂枝汤的禁忌证 | |
第 12 节 | 桂枝汤的加减应用(上) | |
第 13 节 | 桂枝汤的加减应用(下) | |
第 14 节 | 太阳伤寒证治 | |
第 15 节 | 麻黄汤的适应症 | |
第 16 节 | 伤寒兼证 | |
第 17 节 | 麻黄汤的加减应用 | |
第 18 节 | 表郁轻证证治 | |
第 19 节 | 太阳腑病之蓄水证 | |
第 20 节 | 太阳腑病之蓄血证 | |
第 21 节 | 太阳病合病 | |
第 22 节 | 太阳病并病 | |
第 23 节 | 太阳病变证辨治纲要 | |
第 24 节 | 太阳病变证之热证(上) | |
第 25 节 | 太阳病变证之热证(下) | |
第 26 节 | 太阳病变证之心阳虚证 | |
第 27 节 | 太阳病变证之阳虚兼水气证 | |
第 28 节 | 太阳病变证之脾虚证 | |
第 29 节 | 太阳病变证之肾阳虚证 | |
第 30 节 | 太阳病变证之阴阳两虚证 | |
第 31 节 | 太阳病变证之结胸证(上) | |
第 32 节 | 太阳病变证之结胸证(下) | |
第 33 节 | 太阳病变证之脏结证 | |
第 34 节 | 太阳病变证之痞证(上) | |
第 35 节 | 太阳病变证之痞证(下) | |
第 36 节 | 太阳病变证之上热下寒证 | |
第 37 节 | 太阳病变证之火逆证 | |
第 38 节 | 太阳病欲愈候及类似证 |
第 38 节 | 阳明病脉证并治概说 | |
第 39 节 | 阳明病纲要 | |
第 40 节 | 阳明病热证 | |
第 41 节 | 阳明病实证 | |
第 42 节 | 阳明病下法辨证及禁例 | |
第 43 节 | 阳明病寒证、虚证 | |
第 44 节 | 阳明病变证之发黄证 | |
第 45 节 | 阳明病变证之血热证 | |
第 46 节 | 阳明病预后 |
第 47 节 | 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| |
第 48 节 | 少阳病纲要 | |
第 49 节 | 少阳病证之小柴胡汤证 | |
第 50 节 | 少阳病兼变证 | |
第 51 节 | 少阳病传变与预后 |
第 52 节 | 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| |
第 53 节 | 太阴病纲要 | |
第 54 节 | 太阴病本证及兼变证 | |
第 55 节 | 太阴病预后 |
第 56 节 | 少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| |
第 57 节 | 少阴病纲要 | |
第 58 节 | 少阴病寒化证(上) | |
第 59 节 | 少阴病寒化证(下) | |
第 60 节 | 少阴病热化证 | |
第 61 节 | 少阴阳郁证 | |
第 62 节 | 少阴病兼变证(上) | |
第 63 节 | 少阴病兼变证(下) | |
第 64 节 | 少阴病咽痛证 | |
第 65 节 | 少阴病预后 |
第 66 节 | 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| |
第 67 节 | 厥阴病纲要 | |
第 68 节 |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| |
第 69 节 | 厥阴病寒证 | |
第 70 节 | 厥阴病热证 | |
第 71 节 | 辨厥热胜复证 | |
第 72 节 | 辨厥逆证 | |
第 73 节 | 辨呕哕下利证(上) | |
第 74 节 | 辨呕哕下利证(下) | |
第 75 节 | 厥阴病预后 |
第 76 节 | 辨霍乱并脉证并治(上) | |
第 77 节 | 辨霍乱并脉证并治(下) |
第 78 节 |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|